生时愿如火花,死时愿如雪花 | 社会科学报
点击上方“社会科学报”关注我们哦!
老顾是我已故的朋友,我们曾经相处甚欢。他文理兼备,博学多才,可惜病魔硬生生地夺去了他的生命,怎能不使我无限伤感,哀思绵绵呢。
原文 :《对人生谢幕的审美感悟》
作者 | 上海社会科学院 姚全兴
图片 | 网络
从滚滚红尘的有限走向冥冥之中的无限
在一个秋风萧瑟时节,细雨蒙蒙中,汽笛和哀乐交响,花瓣和骨灰相亲,泪水和海水连接。举行上海市第318次海葬活动的海葬船缓缓地离开吴淞码头,驶向长兴岛附近海域,我去参加老顾的海葬仪式。他在世界的另一头安息了,但我心头的牵挂永远不会放下。
海面开阔,波澜不兴。我的心情平静下来,也由于海葬活动仪式开始时,屏幕显现海面上波光帆影,旁边有一行醒目的文字:“在大海中诗意地栖居”。此文字从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“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”化来。化得真好,诗意地栖居不仅可以在大地上,也可以在大海中,从而把诗意地栖居场所扩大了延伸了,大海和大地一样成为人栖居的好地方,它们在哲学境界上是相同的,都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。区别在于大地是生者有限的诗意地栖居场所,大海是逝者无限的诗意地栖居场所,逝者正是从滚滚红尘的有限走向冥冥之中的无限,达到生命的永恒。
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的诗句非常赞赏,认为人的生活要有诗意。这实际上是指出过分的物质追求会使人的生活失去诗意,从而陷入苦闷。避免这种苦闷的唯一途径,就是人必须有充满诗意的自由情怀,在生活中应该诗意地栖居,也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。由于人的生存和死亡从本质上看,是生命的转换或轮回,因此,人死亡后和生存时一样需要诗意地栖居。从这个角度看,海葬这种殡葬方式,让逝者和生者共同具有诗意的自由情怀,共同趋向人与自然的相互契合和融会贯通,从而符合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境界。也因此,在海葬仪式上出现“在大海中诗意地栖居”这行字,既表达了海葬的融哲理和诗意于一体的深刻意蕴,又有化解悲痛情绪提升精神境界的作用。
我望着无边无际的海水,默默地想,人从自然中来,应该回到自然中去。有史以来,人对水寄予无限美好的向往和遐想。在许多神话和传说中,人都把水和神、幸福、美好、不朽等连接在一起,在安葬逝者的时候,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水葬,认为是神圣的功德无量的。很久以前,人类认识到最大规模最理想的水葬无疑是海葬,而且无边无际的海水是相通的,把逝者葬在海里,自己无论到哪一处海边,都可以看到他,祭奠他,让逝者更尊严,让生者更安心,体现了先进的生命伦理、人文精神和民生情怀。
“生时愿如火花,死时愿如雪花”
船舷甲板一侧,三人小乐队奏出的送别乐曲,沉重而悠扬,令人浮想联翩。我两鬓苍白,垂垂老矣,这次随海葬船出海,在为老顾送行的同时,也对人生谢幕这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有了新的感悟。在我看来,海葬不仅富有哲理,还蕴含诗意。这诗意,就是美感。我认为人活着固然要礼待生命、敬畏生命,对生与死关系的考量,还要有审美的观念和眼界。这样,人才能在面临死亡的时候,庄严而又美丽地谢幕。
作家琼瑶给儿子、儿媳交代身后事的公开信,实际上是一种生前预嘱,但这生前预嘱非同一般,具有鲜明的生命美学意义。
生命美学指出生和死都有审美的意义和价值,前者如“生时愿如火花”,后者如“死时愿如雪花”。生命审美包涵死亡审美的态度和观点。生死相依,死亡是生命的终结,又是生命的开始,它促使人们从生命限度的角度观照死亡之美,发现死亡之美不亚于生命之美,是生命之美另一种形式的体现,是生命之美发展的终点。美国小提琴大师梅纽因在自传里写道:死亡“就像到河边去赴一个快乐的野餐似的”,“我希望组成我生命的元素能尽快地回到大自然中,载歌载舞,回归土地……到大树下、小河里,那就是我的选择。”梅纽因对死亡的态度是如此洒脱、率直,就像他的琴声一样轻盈而灵活,不失生命的律动和永恒。再如日本著名画家、作家东山魁夷讲述生死轮回的美情趣横生,又不乏隽永的意蕴。他在《一片树叶》一文中说,叶落归根,决不是毫无意义的自然现象。正是这片片黄叶,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,这一片树叶的生长和消亡,正标志着四时的无穷变化。同样,一个人的死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。死,固然是人人所不欢迎的,但是,只要你热爱自己的生命,同时也热爱他人的生命,那么当你生命渐尽,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,你应当感到庆幸。梅纽因和东山魁夷有一个共同点,就是对死亡看得很坦然很深刻很潇洒很美好,表明死亡有不可漠视的审美价值,使我们迫切要做一件很现实很重要的事情,就是把智者哲人对死亡的态度,转化成普通人对死亡的态度。在这方面,需要思想解放,也需要加强力度,以形成一个死亡审美的新氛围新视野新理念。这也就是现实中十分重要,需要大力研究的生命美学,积极实施的生命美育。
琼瑶说“生时愿如火花,死时愿如雪花”,完整而辩证,深刻而通俗,生动而鲜明,表达了阐明了生与死具有的审美意识、理念和价值,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细细体会和深深思索,有助于我们走向人生终点的时候,更好地告别这个世界。这就是我这个70多岁的老者,通过参加海葬活动的亲身经历,对人生谢幕的审美感悟。
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26期第8版,未经允许禁止转载,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报立场。
相关文章
社会科学报
做优质的思想产品
官网
http://www.shekebao.com.cn/